Bain, Ken2005)《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

(傅士哲譯),台北:大塊文化。


 

四、好老師對學生有何期待?


一、尋找並欣賞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價值、才能對學生的成就能力抱持高度信心:學生會被正面期盼所激勵,只要這種期盼是發自內心、真實又具挑戰性,且老師看待學生作品的態度非常認真。

 

二、使用「充滿前景的課程大綱」:設定的標準反映真實的目標,而非純粹的課程要求,包括三部份:

 

1. 課程提供學生的許諾與契機:幫助學生解答什麼問題,培養什麼能力。

2. 說明學生該做什麼以實現許諾:即課程要求,少用命令式語氣,以邀請的口吻,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感受。

3. 如何理解學習進展:師生對話探索學習進程、隨時調整,最後做整體性學習評量。

 

四、學生課業遭遇困難,卓越教師總先檢視自己的授課是否出了問題,而非歸咎於學生的怠惰或智力,他們會自問:

1. 期待學生對課程做出怎樣的回應?

2. 如何把握學生已感興趣的部分,繼續發揮?

3. 如何幫學生克服動機和理解上的困難?

 

五、理解卓越教學的關鍵不在於個別實務或規則,而在老師的態度、對學生成就能力的信心願意認真看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掌控自我教育、同時由終極學習目標主導一切政策與實務、立基於師生間相互尊重與許諾

1. 「她在第一天上課就鄭重宣示,選擇權在我們手上,沒有人拿刀架在我們脖子上強迫我們學習……這讓我們覺得有自信可以做好」

2. 「我遇到的好老師總會讓你肯定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3. 「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引導具有創造力的同學,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我不會逼迫你走入某種框架,相反地,是你要逃離既定的模式。」

 

六、課程即幫助學生學習推理的方式,批判思考包括十項推理能力:

1. 研讀資料或探索問題時,有意識地提問:「what do we know? how do we know?

Why do we accept it? what’s the evidence?

2. 注意現有資訊的不足。能夠發現什麼結論或決定是立基於不完全的資訊,應該容忍怎樣的不確定性。能分辨他人單憑信仰所提出的主張。

3. 區分「觀察&推論」、「確認的事實&後續推測」之分別

4. 明瞭文字乃觀念的符號,而非觀念本身。學習新觀念,必須「使用先前已定義好的語彙,立基於共享經驗,避免術語的誤導。」

5. 推理過程應細究背後隱而不見的假設。

6. 資料、觀察、證據推理;知道何時堅實推理無法形成,中間還有許多過程。

7. 演繹推理。

8. 區別歸納與演繹。

9. 檢驗自己的推理與結論是否符合內在一致性,進而發展智識上的獨立思考。

10. 對自己的思考與推理培養自我意識。

 

五、好老師如何引導課程進行?

一、演講式教學之爭議

二、統合性原則

1. 創造一個自然性批判學習環境

1)自然:將學生應學習的技術、習慣、態度和資訊,巧妙置入他們感覺實際而有趣的問題或工作中。

2)批判:批判性思考。

3)環境:創造出一種每個人都是工作、學習共同體的氛圍。無論在聽講、討論、一個人安靜解決問題時。

4)老師提出的問題、議題或任務:具有實質價值、對學生重要、與該領域專業人士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相仿。

5)五個要素:

a. 實際有趣的問題。

b. 引導學生了解問題的重要性。

c. 從事高階智識活動——比較、應用、評估、分析與綜合(不只是傾聽&記憶):「當這個過程結束後,我希望讓學生覺得是他們自己發明了微積分,只是生不逢時,才無法與牛頓相抗衡」;「我希望學生能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解方式,如此一來,他們就能述說一個如何解題的故事了。」

d. 這種環境能幫助學生回答問題。

e. 會不斷丟出問題:「接下來呢?」「你認為呢?」「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什麼?」「你的意思是什麼?」with 網路,則具有超連結般地學習方式與效果漸漸學生會累積出對學科重要問題,以及回答重要問題應採用哪些證據的理解。

2.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並延續之:拋出刺激性的問題、學生從沒想過的有趣議題、深具啟發性的個案研究、內含特殊目的的故事情節。

3. 由學生而非學科角度出發:先談論學生關心、知道的,或他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常識性)話題(蘇格拉底的對話法)。

4. 尋求許諾。

5. 幫助學生從事課堂外學習。

6. 引領學生從事學科性思考。

7. 創造多元學習經驗:最好的老師總在系統和混雜之間取得適切的平衡點。

 

三、將教學技藝運用於課堂中——說話的能力&促使學生說話的能力

1. 良好的談話

1)任何會見學生的地方,展現良好的溝通能力、隨時能激發學生思考。談話的品質與教學上的成功密切相關。

2)成功的溝通者將自己對學生的言論(無論五十分鐘的演講,或兩分鐘的解釋)看成是一種對話,而非表演。

3)闡述論點之初,目光放在某個同學身上,然後移轉到另一位,最後闡述完畢之前,眼神已從教室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4)觀察學生的反應、閱讀學生的眼神及其他肢體語言,針對學生顯露出來的豁然、迷惘或無聊的態度,調整自己的談話。

5)記住學生的姓名,三不五時指定學生發言,排除人為障礙(e.g. 講桌)經常要求學生表達意見、停下腳步等待提問,或單純暫停觀察學生反應。

6)顯現出奮力理解或說明某個觀念的歷程,創造即時交流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也身處同一難局,屬於交談互動的一部份。

7)最有效率的講者會用聊天的口吻說話,但聲音語調會讓所有在場者都有參與感,在大型演講聽裡會用比較誇張的手勢,小型研討室則以收斂的舉動達致諾大效果。無論教室大小,他們說起話來像是認得每個學生,並試圖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包括坐在後排的學生。

8)對咬字發音語調下工夫,在鏡子面前練習論述,排除一些緊張性、干擾性的小動作。

9)這種交談/表演的情境自然生出一種「戲劇感」,知道何時該停下腳步,讓關鍵處突顯出來,知道怎樣讓沉默發出力量。

 

10)優秀講者深諳速度轉換技巧與時機:卓越教師之所以能有效連通學生心靈的要素:幫助學生學習的強烈意念。「意圖」強力引導高效能者以適切的方式說適切的話。最好的教學發生在:老師走入教室時,充滿這種意念——激發每個學生的興趣、以清晰有效的方式溝通、幫助所有人理解、引發回應、滋長深度學習、包容多元性,深深影響教師的所作所為:「我進入教室,到底只是想打發這一小時,還是希望用知識打動學生的心」此即教學成敗之癥結。

 

2. 溫暖的語言——本質上就是「說故事」

1)這種語言是溫暖、明確、完整的,他們會說好聽的故事、做巧妙的解釋。

2)冷淡語言的運用是為了提醒與綜結,溫暖語言則是為了邀請與激發

 

3. 巧妙的解釋

1)出現在講演或回答問題時。

2)從簡單的普遍原則開始,導入複雜和特殊事物。

3)引介專業詞彙之前,先使用日常熟悉語言。

4 e.g. 費曼的「泳池之蟲」,展現高效能教師的解釋形態:以故事為起點、激發學生興趣、述說的每個階段都強調概念與基本原則的理解。

在複雜化觀念之前,就對基本概念的寬廣性理解下一番功夫。

5)用隱喻、類比或說明來簡化重要觀念,讓學生有個粗淺認識,隨後以解釋、範例與證據之開展,再引介複雜面。e.g.「函數的定義」:

任何學科的卓越教授,在還沒正式介紹術語和定義之前,就先激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認識觀念。

 

4. 促使學生說話

1)思索為何要進行「課堂討論」?

2)好的討論課幫助學生專注於重要問題、掌握關鍵議題、體認智識上的迷人經驗、建構自己的理解。

3)評斷討論的品質:學生發言次數不是問題,是否掌握重要問題,經過一番腦力激盪是否產生更好的理解,並進一步提出批判性與原創性問題。

4)異質性高的小組討論,較令人滿意。

5)促成優質討論的法則:

a. 讓學生有機會整理思路,對全班發表意見前,先與鄰座同學交換心得。

b. 早點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不發一語越久,越難進入討論。

c. 點選學生發表意見:態度上像是在餐桌親切交談的邀請——始終帶著發亮的眼睛、微笑迎人,消弭學生緊張——而非法官式的質問。

d. 學生在非正式場合中,不用受論戰遊戲的束縛,較能清晰思考。

 

六、好老師如何對待學生?

一、關鍵:我們遇到的好老師什麼樣的個性都有,人格特質與教學成功,並無太大關聯,不同於一般刻板印象。

二、對比於非卓越教師,確實有種精巧的信念、態度、概念和觀點模式,隱然存在卓越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之中:

 

1. 非卓越教師:

1)狂妄自大、不關心學生、喜歡在課堂上嘲弄學生、炫耀過去被他當掉的學生有多少、訂定嚴苛且不合理的課業要求,各種「傷人」事蹟。

2)是個「控制狂人」:她要讓學生知道她懂很多,而學生懂得很少;喜歡展露她對學生的生命握持多大權力;喜歡掌控所有事物,壓制任何一個可能的威脅;課堂上不太願意回答問題、鬥雞性格,以某個問題為誘餌,找學生展開智識上的較量,直到勝利為止,他似乎可以從學生的愚昧中感受愉悅;辦公室時間去找她,她通常只站在門口討論問題,好像在說:「好了,就這樣,你可以走了。」

 

2. 卓越教師:向學生展示的並非權威,而是關懷與付出,所有實際行動都來自對學生學習狀況的關心,加上良好溝通管道,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誠意。

1)他了解:規則可因人而異,但成就的標準卻不行。

2 e.g. 前例微積分教師:處理任何學生事務時的兩項考量:

a. 她要幫助學生學好微積分,如何幫助學生成就目標

b. 她必須知道學生是否真的學習到了,如何準確評估學習成果

3)相對於非卓越師:只關心考試表現(而非微積分的真正學習),唯一教育目標,所以多半堅持學生必須通過同一道門檻。依其觀點,公平正義無須考量個別學生的特殊需求。

4)拒絕使用權威,需建立強有力的信任關係,老師相信學生的學習意願與能力,衍生高度期待,遇到問題反躬自省,而非一昧責怪學生。

5)卓越教師信任學生,不會提防學生耍詐,甚至採在家測驗的方式。

6)能夠建立信任關係的卓越師,都秉持開誠佈公的態度,常與學生坦白談起自己的學思歷程、成敗經驗,分享學習技巧與心得,如何記憶、類比、建構自己的認知與理解。

7)卓越師如何看待自己與學科的方式,與對待學生的態度相關:她只是個平凡人,和學生一樣,充滿了無知,他們在多數學生身上找到更多相似而非相異之處。談起和學生一同步入求知之旅,大方且頻繁展現對生命的敬畏與好奇,好奇心,總在謙卑之人身上發現:一種對廣闊世界與人類現況的敬畏感,成為師生關係的主要核心,讓老師產生一種堅定信念,覺得可以跟學生一起奮鬥,成就偉大事業,對任何一項人類成就的事業(包括學生完成的任務)抱持高度讚賞。

 

七、好老師如何評估學生和自己?

一、學習評鑑

1.卓越師運用評鑑幫助學生學習,而非只是打分數而已。

2.無論是學業評鑑或教學評估,卓越師強調的都是「學習本身」,而非傳統的表現成果:

1)假定學習是種發展過程,而非單純的資訊獲取。

2)成績評定不是區分高下的工具,而是與學生溝通的方式。

3. 以外在表現為基準的評鑑例證:「遲交報告,一概不收/扣分」政策。

4. 一篇報告的遲延,除了怠惰之外,還有更種可能的正當理由,e.g. 因為學生想追尋更高目標,或希望多花一點心力在上頭。

5. 以組織性、鼓勵的方式取代威嚇:幫助學生進行時間管理——發給學生一張七欄廿四列單週時間表,每一方格代表一小時,要學生把一週花在課堂、交通、睡眠、休閒、吃飯的時間標示出來,然後看看有沒有多餘時間做功課,做功課時間約為課堂時間的兩倍。如果挪不出來,就表示你可能沒辦法應付這門課。

6. 卓越教師傾向掌握學習狀況,而非論斷外在表現。

7. 卓越教師深入談論每一個分數等級代表的意義,學生必須成就怎樣的學習境界(開展出怎樣的抽象推理能力?理解到什麼地步?必須解決怎樣的問題?

分析、綜合、評估什麼樣的事情?)方能獲取某種成績,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看待自己的思想,知道運用學科標準來發現自己思路的缺失,糾正推理疏漏。標準或許是絕對的,但並非武斷,成績清楚表明學習成就的境界。

8. 採累進性的測驗形態,傳遞給學生的訊息:學習應該是恆久的,並不是為了單一考試。

9. 視考試為課堂習作的延續,學習目標主導了教學&評鑑的本質。

10. 評估成績依舊抱持恭謙態度:「我並非評斷任何人,我只不過試圖了解關於學習的一些事情,藉此幫助學生繼續學習。」據此精神,卓越教師甚至要求學生自我評量學習進程。

 

二、教學評鑑

1. 教學是否幫助並激勵學生從事深度學習,在思想、行為、感情上產生持續正面的實質影響,過程中沒有對學生造成傷害?

1)教學內容值得學習嗎?適合這門課嗎?

2)學生是否學習到這門課應該傳授的內容?

3)我是否幫助、鼓勵學生學習?

4)我是否傷害到學生?

 

三、導向教學評鑑的系統

1. 教師應該把教學活動當成嚴肅的學術研究行為,一種創造性的學術事業,為自己的教學狀況製作完整檔案,蒐集相關證據,探索其中的智識意義與品質,每個教學案例鋪陳出嚴謹的論證,說明學習目標的品質、教授如何助長學生成就、老師如何評量教學進展,教學評鑑變成對該論證的評估,整個案例相當於教學上的學術論文。

2. 卓越教師透過常態性的自我評估、反省與力求突破的意願,充分展現了自我潛能。

 

後記:從好老師身上可以學到什麼?

1. 紐約大學校長:「我們必須重新思索『教授』這個職稱所帶來的意義,『領終身俸的教授乃獨立作業之契約者』已不合時宜,我們應要求各大學師資共同分擔『學習、學術與教學整體事業』的社區責任。」

2. 建議:所有博士論文都應包含一章闡述:「如何幫助其他人學習該研究主題」。

3. 所有科系聘用新人時,都應該要求提出自我的教學哲學。

4. 大學應對現有教授提供教學協助。

5. 大學裡可設立研究與提昇教學的機構,從學術角度探討教育議題,可召集跨學域同僚參與研究、討論教學問題。計劃包括:問題的精練、文獻探討、完整實證程序、提出假設、實行、系統方式評估、做成報告,增進大學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chu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