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社會學研究之中,有一個流行的術語叫「慣習」(habitus),它指的是一套無意識的內化過程,能將家庭養成、教育系統、社會結構的影響,轉化為個人的稟性,並具體展現在其生活方式與鑑賞品味之中。所以,「生活習慣」難改卻可以改,像晚睡晚起,但是「生存慣習」卻極難變更,像說話的口音。但在當前各種火紅的「搶救時尚大作戰」、「搶救貧窮大作戰」中,帶有深厚階級與地域差異的「慣習」,乃首當其衝成為資本主義市場必須積極改造的作戰目標。

 

英國版星光大道捧紅的「蘇珊大嬸」,當是這一波結合選秀、搶救節目與真人實境之大成者。來自蘇格蘭鄉下的蘇珊鮑伊,以其水桶腰、大餅臉、雙下巴、鳥窩頭的「鄉巴佬」造型(相對於中產階級的時尚標準),在螢光幕前,一「鳴」驚人,成為今年上半年唯一能打敗美國超人氣「歐巴馬」的英國「歐巴桑」。君不見媒體爭相炒作「蘇珊大嬸」參賽影片在Youtube的點擊率已破億,乃為歐巴馬就職典禮影片點擊率的五倍。

 

於是「其貌不揚」的蘇珊大嬸成了家喻戶曉大明星,而在此「一夕成名」的小人物傳奇中,她在穿著打扮上的「變身」自是媒體追逐報導重點之一。暴紅後的蘇珊,染髮修眉上新妝,就連複賽與決賽時的穿著也名牌化、品味化。於是有人說,蘇珊鮑伊在決賽中屈居第二,乃是因其修飾過度的穿著打扮,大大降低「美聲/醜身」之間的對比張力而落敗。但若就其節目市場利基的操作而言,「蘇珊大嬸」不是敗給了這屆冠軍的街舞團體,而是敗給了上屆冠軍的保羅.帕茲。小人物出頭天的「男性版」已在保羅帕茲的案例中,被操作得淋漓盡致(手機推銷員變歌劇天王),「女性版」的蘇珊鮑伊,除了重複「美貌/才華」、「美聲/醜身」的二元對立外,必須有不一樣的腳本,像落敗,像崩潰(還得住進每周收費五千英鎊的療養院),像復出,才有看頭,才有賣點。

 

所以,我們一點都不需要為這個號稱打破「以貌取人」金科玉律的選秀節目喝采,因為當今「醜貌」比「美貌」更有看頭,而如何由「醜貌」變成「美貌」更是所有「改造節目」的賣點之所在。於是對該選秀節目的操盤手(製作人兼毒舌評審兼經紀人)而言,「蘇珊大嬸」必須變,劉姥姥必須搖身一變成為都會時尚熟女,端莊高雅中不失俏皮幽默;而「蘇珊大嬸」也必須不能變,不能變得不再是大嬸、不再帶有中下階級鄉巴佬的討人憐愛。而這個變與不變的看似矛盾,卻是當前所有改造計畫、拯救大作戰節目的核心邏輯:計畫的必然成功(在眾人驚訝的歡呼聲中,出現已徹底改頭換面的新造型或新家居)與計畫的必然失敗(所有的改頭換面都無法保證日後不被打回原形),以及此必然成功與必然失敗之間的必然「露餡」。於是穿著時髦皮衣亮相的蘇珊鮑伊,長褲的拉鍊沒有拉全(不是忘了拉拉鍊,而是褲子太緊拉不上)。於是貌似溫和憨厚的蘇珊鮑伊,被拍到站在倫敦街頭爆粗口、罵四字經。於是,穿著體面套裝的蘇珊鮑伊,窄裙下襬緊緊框住肥圓的雙腿,坐在窄小的椅子上接受專訪,卻無法像另一端的女主持人一般翹起修長纖細的雙腿,而顯得特別侷促不安。

 

「蘇珊大嬸」的全球風行,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美夢成真的資本主義光明神話(未來一年的演唱與專輯營收,預估將超過五百萬英鎊),卻看不到蘇格蘭小鎮的破敗殘舊,看不到獨身失業中年女性的生存處境,也看不到閱聽大眾可能經由觀看「露餡」而強化自身中產階級認同的殘酷性。而只有在蘇珊鮑伊三不五時的「露餡」中,我們才能瞥見那無法被改造的階級與地域慣習,如何在她的言談舉止間幸與不幸地頑強殘存,幸與不幸地驗證著整體改造計畫的成功與失敗。(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文章連結: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072500408,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chu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