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編譯廖玉玲/路透二十三日電】
2009/07/24
 
在許多消費者眼中,「歐盟製」的產品比「中國製」、「孟加拉製」或「泰國製」更精良,但標籤上雖印著「歐盟」字樣,許多實際上並非消費者以為的「歐洲」。

卡拉姬席和丈夫兩年前在阿爾巴尼亞的吉諾卡斯特買下一座小成衣廠。如果訂單來自希臘,客戶通常會提供布料、樣式設計和標籤,而他們只負責生產,最後把「歐盟製」的標籤縫上去即可。

希臘為歐盟會員,但阿爾巴尼亞還不是。卡拉姬席說,產品標籤上完全沒提到阿爾巴尼亞,這是應客戶要求。

業者無違法問題

時尚業者這麼做並沒有違法,假如製造過程中有歐盟其他會員國的貢獻。依歐盟規定,在兩個以上國家生產的產品,其來源地為「在經濟規模上可以說明最後且大量作業或處理的地點」。

塞爾維亞服飾製造商PS公司的律師齊科維克解釋說,如果製造商把產品委外給在歐盟或有註冊的公司,且原料、設計和組裝說明都由這些合作夥伴提供,那麼這些產品就可以貼上「歐盟製」的標籤。

他還表示,原料、圖樣以及藍圖等相關東西,在密封的貨櫃內進入塞爾維亞,成品也是用密封的貨櫃運送出去,在這種情況之下,每件產品實際上都是在歐盟製造,和組裝是不一樣的。

這些林林總總的規定,對一般消費者而言有點晦澀難懂,但時尚業者不會在自己的供應鏈上大做文章,特別是這些供應鏈是位於較不為一般消費者熟悉的角落。把產品委外到較不知名的地方,有助於降低成本,反正這些地方確實也算歐洲。

生產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襯衫的德國Ahlers公司副董事長阿勒斯(Jan Alhers)表示,業者不需貼上「波士尼亞製」的標籤,但消費者可以透過服飾上的註冊碼,知道生產地為何。

有些消費者團體主張,業者應該要讓製造過程更透明。若干精品業者則警告,這種委外生產的方式,會威脅品牌的地位和價值。時尚倫理論壇(EFF)創始會員尼克森(Josie Nicholson)指出,研究顯示,消費者對零售商的信任感正逐漸下滑。清楚和誠實的標籤,才是贏回消費者信心的最佳方式。

消費團體有異見

生產地為何?對精品業的影響最大,因為奢侈品的品牌價值,絕大部分是建立在「產地」的標籤上,精品業也因此是歐洲最後幾個把生產線移往低成本地區的產業。

吉諾卡斯特的工資是一個月約170歐元(235美元),根據歐盟統計局的統計,歐盟區的製造業工人在2006年的平均月薪為2,500歐元。

像卡拉姬席夫婦這類位在巴爾幹半島的製造業者,若要和中國競爭歐洲市場,也可能更勝一籌,因為光是運輸成本就減去一大半,交貨速度也更快。

依照歐盟現行法律,位於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和馬其頓的工廠,所縫製和組合的服飾,若銷往海外,標籤上都會註明是在歐盟、希臘或者是義大利等歐盟個別會員國製造。

位於波士尼亞Travnik的Borac工廠員工說,他們為Hugo Boss、皮爾卡登和Burberry代工。馬其頓Bitola的Pelister 公司表示,他們生產過Mango和Zara的服飾。

紡織和製鞋對巴爾幹半島西邊的國家非常重要,業界主管表示,在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10%的勞工都靠這兩種產業維生。

所以,許多服飾業者也不大願意高調談論他們為大廠牌代工的事。經濟衰退已讓訂單銳減,若再得罪客戶,後果恐怕更不堪設想。Pelister老闆史託賈諾夫說,他們只負責生產衣服,標籤是客戶後來才縫上去的,跟他們無關。

但是零售商也坦承,確實是出現過標籤遭到濫用的情況。歐洲時尚零售業協會秘書長貝德斯奇表示,曾經發生過產品標示是在義大利、法國或者是其他歐洲國家製造,但實際上,原物料和製造過程大部分都不是在歐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chu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