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Google News透視媒體迷障/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875

在台灣,看不同的報紙會看到不同的「事實」。以12月19日為例,中國時報標題說:「2008年捐馬1500萬?蔡明忠:馬英九拒收」、聯合報說:「富邦金控董座蔡明忠:馬沒拿我們的錢」,自由時報則說:「審判筆錄、判決書明載,綠:富邦捐國民黨1500萬白紙黑字」。

  這不是特例。去年10月10日,中國時報標題說:「馬籲大陸釋放劉曉波、善待異議人士」、聯合報說:「馬英九籲中共釋放劉曉波」,自由時報則說:「迴避觀望一天,馬鬆口籲中釋放劉曉波」;前年9月27日,中國時報標題說:「總統恩師孔傑榮:扁珍貪婪令我作嘔」,自由時報則說:「孔傑榮:扁應被有條件停押」。

  蔡明忠有沒有捐錢、馬英九主動還是被動要求釋放劉曉波、孔傑榮是批扁還是援扁,各報 都寫得斬釘截鐵,但呈現出來的「事實」卻南轅北轍。這不僅是因為事件、行動、談話具有多重面向,要在短短報導中呈現事實全貌,就像瞎子摸象一樣困難;更重 要的是因為台灣媒體刻意裝瞎,不細察事情全貌,只擷取符合自己立場的片段事實來打擊異己。

  社會大眾對重大事件「一半相信、一半質疑」、對兩岸政策等公共議題兩極對立,都與大 眾媒體剪裁事實、黨同伐異有密切關係。民眾透過大眾媒體來認識生活圈以外的世界,媒體的偏頗,強烈影響甚至誤導民眾對事件真相的認知、對公眾人物的評價、 對是非對錯的判斷,乃至總統大選應該票給誰的抉擇。

  要避免大眾媒體誤導,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比報,比較各家媒體對同一事件報導的異同。我 在新聞傳播系所教書,每學期要求學生比報,希望引導學生了解新聞事件具有多重片段的「事實」、媒體擷取不同片段會建構出不同的「真相」,進而要求學生分析 A媒體為何將「真相」建構成黑的、B媒體為何將「真相」見構成白的,這和媒體的老闆立場、政商關係、市場定位有何關係。

  學生比報,往往大受衝擊,2004年有個學生的比報心得,記錄了最深刻的衝擊。這個 學生說她家裡只訂聯合報、聽News98和飛碟電台,看中視新聞和TVBS的「2100全民開講」節目,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出爐,上述媒體的訊息讓他 們認定:陳水扁是靠319槍擊案造假和選舉做票才當選連任,他們全家為此義憤填膺,幾乎天天上凱達格蘭大道,和連戰一起抗議,誓言推翻造假、做票的「偽政 權」。

  為了繳交我的比報作業,她這輩子第一次打開自由時報和台灣日報,沒想到卻看到迥然不 同的「事實」:319槍擊案當然是真的,陳水扁也沒有做票,連戰之所以率眾抗議,是因為他連選兩次總統都落選卻還不肯服輸,硬要耍賴搗亂。學生大受震撼, 說她長久以來認知的世界、相信的真實,瞬間崩解,她忽然不知道該相信誰、該相信什麼。

  這樣的震撼同樣發生在自由時報、三立「大話新聞」、綠色和平電台閱聽人第一次打開聯 合報、中國時報時。震撼,雖然無法帶來真相,卻能幫助閱聽人跳出看似黑白分明、實為黨同伐異的媒介「真實」,進而放寬視野,更積極、更具批判性地查找資 訊、比對事實、評估真假、判斷是非。

  這樣的過程是辛苦的,而且花錢又費時。以比較蘋果、自由、聯合、中時四大報紙來計算,一天報費就要45元,挑出一個事件、找出各報報導、再剪貼評比,至少要花一小時,若一天比較三個事件,就要三小時;很少人有足夠的金錢和時間天天比報。

  所幸,網路時代出現省時省錢的比報工具,其中最好用的首推Google News

  Google News是電腦選取和歸類的新聞網站,它的台灣版匯集全球超過350個中文新聞來源,將相關新聞歸類在一起,每15分鐘更新一次,以12月20日晚上11 點為例,富邦金控合併台北銀行案有119則相關新聞、台灣生技產業前景有11則相關新聞、核四工程有33則相關新聞,閱聽人不需買報紙、翻找新聞,就能迅 速比較這些報導。

  Google New自我介紹說: 「傳統上,新聞讀者會先挑選一份刊物,然後再尋找感興趣的標題。我們⋯⋯讓讀者從更廣泛的觀點中進行選擇」;「我們網站上收錄的文章都是經由電腦選取及排 序,選取及排序的依據是各種評估,特別是各報導在線上出現的頻率以及出現的網站等。因此,所有報導並不會針對政治觀點或意識型態進行排序,您可針對相同的 報導選擇各種包羅萬象的觀點」。

  這正是台灣閱聽人此時此刻所需要的。台灣各家媒體常因政治觀點和意識型態的差異,對 同一事件擷取不同片段的事實、來建構符合其立場的「真相」,藉此扭曲真相、黨同伐異;閱聽人藉由Google News,可以輕鬆地比較各家報導、透視媒體迷障,進而更敏銳地探索事實真相、評判是非屈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chu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